环境郑东 自然色泽富而不骄
时间:2008-07-15 发布者:华启集团 点击:2262次
当一个个鱼塘隐去,被一条条贯通的河流所围绕;当一个个村落消失,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代替,一个新的城邦从此兴起,这便是郑东新区。
这里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,因为,这里居住着最适合的人。
在这个城邦里,人与自然,城市与自然,人与城市,三者又是如何相处共生呢?公园、河流、湖泊,这些环境的嬗变,给这个缺少灵气的中原城市又带来了哪些思想冲动?
【震撼】鱼塘上的大都市
2003年以前,郑州东郊是老若放松心情的桃花源。当时,老若去东郊的目的很专一:到那儿的鱼塘钓钓鱼。
而五年之后,郑州东郊已被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郑东新区所代替。鱼塘没有了,代之而来的是一座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的现代新城区。
失去了鱼塘,老若的快乐一点也没有减少,相反他却得到了更多的财富。现在,老若往东区跑得“勤”多了。不仅是为了工作,没事到CBD转转也是他和家人新的娱乐方式。
老若说,郑东新区路宽、水好、楼漂亮,呆在这么开阔、优美的环境里,人心情好。现在郑州人休闲如果不去公园,郑东新区是首选。
5年的时光荏苒,东区已出落得像模像样。平坦宽阔的道路、水波潋滟的如意湖、别具一格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河南艺术中心……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。最值得一提的是,许多小区都已建成,中义·阿卡迪亚、绿城·百合公寓、鑫苑·中央花园、运河上郡、盛世年华……数不胜数。
现在,生活在这里的22万人越来越便利,因为买东西有丹尼斯百货、麦德龙购物中心等;吃有西湖春天、金堂鲍鱼、萧记三鲜烩面、阿五美食、迪欧咖啡、肯德基等120多家餐饮企业;孩子上学有大学城和聚源路小学等;生病了可以去郑州市紧急救援中心……
郑东新区,越来越成为郑州人放松心情的地方。每到周末,许多有私家车的人,都开着车到郑东新区逛逛。这里视野开阔,空气清新,经常不断有大片大片的水从你眼前、身边流过,带给人一种市区内所没有的清新感觉。外地人来郑州旅游,不仅要去二七塔前留个影,更要到郑东新区体会一下其优美的环境。一些单位组织退休职工散心逛郑州,郑东新区是必不可少的去处。一些老人在参观完郑东新区后,感慨万千。他们被这里所吸引、所折服。
在郑东新区的环境治理上,政府也是不遗余力。2005年,政府为郑东新区当年规划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投资约11.9亿元,用于绿化建设、环保机构设置、污水处理、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垃圾收集、中转、运输等。
【和谐】水利万物而不争
“在郑东新区的环境中,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像母亲的乳汁,又像身体的血液,滋润了现代城市钢筋水泥带来的诸多硬伤。如果没有了水,郑东新区就如同‘画龙’而未‘点睛’。”郑州客属房地产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贺世敬说,“东区的许多小区在设计景观时,都十分注重植物、水景与楼盘的搭配问题,这也与东区的环境大格局相一致。”
据统计:总规划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水域面积达6.6平方公里 (杭州西湖5.9平方公里)、平均水深约2米的庞大水体,将带给北方城市郑州“一派伴水而居、不是西湖而胜似西湖的南国风情”。
为什么要在一个缺水的北方城市里,运用如此大体量的水系呢?水给郑东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,水又在哪些方面迎合了郑州人的思想?
对此,郑东新区的设计者黑川纪章认为,在他来郑州之前,他曾经从各种历史资料中研究过这片黄河边上的土地,给他的印象是这里有山、有河,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土地,但来了之后,他很遗憾现实已经不完全是那样了。他的设计就是要还原郑州的青山绿水,留给下一代一片适合生存的土地,而不是一堆建筑垃圾。
在郑州文化学者范强看来,郑州人有着强烈的“山水情结”。别看郑州位于北方,这座城市对青山绿水的强烈渴望却异常罕见。郑州市内的道路多以中原山水命名:汝河路、颍河路、伊河路、伏牛路、桐柏路、嵩山路……
如果这还不够,那就来说说郑州市内最著名的一山一水,分别是紫荆山和金水河。
其实紫荆山不是山,是连绵的上古城垣,是商城遗址的一部分;金水河也不再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河,因为它一无源头,二无流动,一年之中,有一半的时间处于干涸或者半干涸状态。但郑州市政府还是举全市之力,积多年之功,将它精心打理、细细维护。
尽管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,但这仍然抵挡不住郑州人对这“次山水”的热爱。每到周末,紫荆山上人头攒动,登高望远;金水河畔,吹拉弹唱,豫剧高响。在郑州人的思想里,金水河虽然为一个体积庞大、运营成本极高的基础设施,但它又是一个必须固守的领地——固守关于大河的历史回望,固守关于临水而居的人居理念,固守文化与精神生态的平衡。
有历史而没有历史记忆,有文化却缺少文化景观,缺少青山绿水,却无比向往山水,这是郑州最奇特的城市品质。也因此,黑川纪章布满森林、湖泊的新城蓝图受到了极大欢迎。
如今,水成了郑东新区最为灵动的建筑作品。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东西运河和如意湖。郑东新区东西运河东起熊儿河西至金水河,全长3.1公里;南北运河南端与如意湖贯通,北端与东西运河交汇,长1公里。
水在郑东新区的使用,也在表明了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回归与衔接。从郑东新区浩渺水系生长出来的古典文化,与高楼大厦迸发出的现代文明,在今天合而为一。
“无形,柔而不弱,处下不争”,这就是水的显著特性。郑东新区的水,平静安详地穿行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,成了人们睹之而生不争之心的精神之水。“水域靓城”也成了承载郑州人的精神之城。
【共生】当城市恋上自然
有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小区建成后,并没有在小区的草坪上规划修建人行道。一个月后,开发商在小区业主踩踏成的道路上铺砖设路。设计者说,人们这样踩出来的路,才是最自然的,最合理的。这样一来,也省去了小区里“有路不走,无路偏行”的资源浪费和设计尴尬。
那么,一个城市的规划,如果遵循了设计的顺其自然,也会让更多的自然之物与现代城邦和谐共生。在郑东新区设计伊始,及以后的大兴土木,都力争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。
“我规划、设计的原则是‘自然和城市的共生’,因此我的作品一直尽可能应用自然的要素。”郑东新区的设计者黑川纪章说。
在黑川纪章的设计思想中,在郑东新区,运河、湖泊、森林生态公园、城市公园的规划、建设体现了“自然与城市共生”;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,郑东新区的规划提倡雨水再利用、中水利用等一系列再生、再利用措施,表现了“城市与环境的共生”;为了实现“人与自然的共生”,郑东新区的规划非常重视维护生态系统,实现多种生物共生,熊儿河、金水河的净化改造实现公园化、生态回廊化,以及龙湖和森林公园的建设都体现了共生思想。
“在郑东新区里,大大小小的公园随处可见,谁都可以进去享受绿色,感受自然。”郑州客属房地产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贺世敬称,“规划中的位于阳光公园道项目北面的670亩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,集健身、娱乐、休闲于一体,是一个对市民开放的综合性体育公园,波光粼粼的七里河自然景观带、滨河公园、客属文化广场等自然人文景观,都是开放性的。这些城市公园景观体现了郑东新区和谐共生,以人为本,人与自然融合的城市规划理念。”
共生思想还体现在郑东新区的6大功能组团上,每个功能组团的中心都是公园或者湖泊。这样的设计,可以避免城市中心交通拥挤堵塞等现代城市病。同时,将公园或者湖泊置于组团中心的无中心发展模式,可以适应今后城市的发展,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。每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在城市的中心,而在每个组团的外围,在组团与组团的交界处。随着城市的扩展,组团可以逐步增加。
“现在城市的中心集中了过多的工业。我觉得城市因人而存在,因此,最好的地段也应该由人居住,人居住的场所,首先一定要有树,有绿色。优秀的住房应该位于市中心,周围是绿色的环境。”黑川纪章说。
共生也使郑东新区的自我生长能力增强,切实解决了老百姓人居周期的问题。所谓人居周期,就是人在同一个地域长期居住会体现出周期性的需求特征。
比如某人年轻时可能会侧重社区内购物、休闲、娱乐等相关设施的配套,到中年时则会比较注重对社区绿化、医疗、健康会所、人际交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。对大多数城市来说,要同时满足各年龄层次居民的各类需求,存在相当大的难度,而郑东新区则比较轻松地做到了这点。居住、工作、休闲、购物等都能在一个或几个小组团内完成。
相关新闻